目前,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正在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火热展出中,此次巡展甄选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和《洛阳春色图》等多件代表性书画作品进行展出,营造了浓重的文化氛围。
(资料图)
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推出系列报道《在郑州看“故宫名作”》第一篇——《这卷看起来并不完美的画 为何“火爆”了近千年?》,让我们跟随故宫专家,四分钟深度了解《千里江山图》。
本次系列报道,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学校副校长付韦鸣做讲解。付韦鸣系统研习古代书画、篆刻、艺术史、明清宫廷史,曾任故宫出版社书画编辑室副主任,参与编撰《故宫画谱》(58种)、《故宫书画馆第八/九编》、《米芾书法全集》(31卷)、《兰亭书法全集》、《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31种)等书。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代山水画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你也许没有亲眼见过这卷画,但大概率都听过它的名字。也许你已经通过各种书籍、网络信息对《千里江山图》有过一定了解,也听到过很多关于它的溢美之词。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但是今天,付韦鸣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仅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把《千里江山图》和同样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像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等宋代青绿山水作品作对比,《千里江山图》并不完美。因为如果仔细观察《千里江山图》你会发现,里面的树林、舟船、房屋、人物等各种细节,确实存在画得不够精细的地方,有些甚至还出现了小失误。比如有些山石偶尔会出现色彩缺乏过渡,或者靠上的矿物颜料不小心覆盖到其他景物轮廓。当然不排除有些问题可能是在后世的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但也有一些可能是画卷完成时就存在的不完美。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在绘画技法和创作经验上显得还不够成熟、不够老练,它并不完美。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一卷看起来并不完美的画却能够在随后的近千年时间里“爆火”了起来,甚至还超越了其他很多在技法上比它更成熟、更完美的作品呢?有两点很关键:一个是格局;一个是色彩。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首先说格局,《千里江山图》的全长接近12米,这是个怎样的概念?想象一下,如果你把《千里江山图》打开之后竖着挂起来,那么这卷画能够从咱们普通住宅的四楼直接就给垂到一楼去。这个夸张的长度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几乎所有古代绘画中都是少见的,比如像《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富春山居图》这些著名的古代长卷,它们的长度其实都只有《千里江山图》的一半左右。《千里江山图》不但长,而且画中山势绵延无垠,有浩荡千里之势;桥梁、屋宇、舟船、人物星罗棋布,又富有时代气和烟火气。古人说,一幅好的山水画能让看画人感觉自己在“卧游”,就是说你明明躺在那儿看画,却好像自己已经身临其境住到画里面去了,《千里江山图》通过构图的宏观之美和局部的细节之美结合,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穿越到画里去的通道,是对“卧游”概念的一个很好诠释。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再说色彩,看过《千里江山图》的人,都忘不了画卷上极为绚烂的青绿色。这里的“青”与“绿”,来源于石青色和石绿色,它们又被称为矿物色,是从矿石里提取出来的颜色。因为矿物原料相对稀少而且开采、研磨的工艺都比较复杂,所以矿物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很珍贵。石青色主要取自蓝铜矿、石绿色主要取自孔雀石,它们在画面上的那种明亮闪耀的美,和本身天然矿石的属性分不开,是如今我们常用的那些化学颜料所不可能拥有的。《千里江山图》上的青绿色不但纯正,而且敷染极为厚重,让人感受到北宋盛世顶点的刹那芳华。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而这样举世无双的作品,竟然出自当年仅有十八岁的青年画家王希孟之手,无疑更加深了《千里江山图》故事的传奇性。
此次位于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展览面积1300余平方米,以故宫《石渠宝笈》为主线,分为“展卷、观山、赏花、浴马”四个展区。“展卷”是实物展区,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甄选出《石渠宝笈》中26幅最具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巡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7日。
记者:池金山
编辑:张杭
统筹:岳翔、乔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