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栏目首页 > 财报 >

协同开辟就业新空间

■谢露露

就业是基本的民生,是备受关注的核心宏观变量。经济发展走向和技术变动趋势对就业产生复杂的影响,影响就业的总量、结构、形态乃至预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以及政策制定者顺势而为,协同开辟就业新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势在哪里

新旧动能转换对就业总量造成中长期冲击——

在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这一转换是中长期的,相关产业结构性调整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就业问题并不是劳动力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是中长期结构性调整;就业政策的制定不应是短期的,而要长期通盘规划和布局,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新方向——

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历史上,每一轮技术革新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都会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新技术在摧毁一部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开辟了信息时代,由此带来的自动化工业革命在替代部分生产一线岗位的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可以预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也是结构性的。在产业维度上,体现为制造业内部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就业比重的此消彼长;在技能维度上,体现为高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极化现象。

新业态推动就业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

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地理局限和信息流动壁垒有所打破,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有效降低、匹配效率得到提升。在新业态的牵引下,社会就业形态变得更加多样、灵活。比如,身兼数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这必然要求加快相关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设步伐。

历次宏观经济的调整都是危机中孕育新的机会,旧事物衰退的同时伴随新事物的生长。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突破行业边界,企业切换新赛道,资本流向新领域,由此也开拓出就业新空间。

顺势而为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伴随新旧动能转换,以大规模科技投入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正在崛起。这些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支撑效应日益显现,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载体。

增强数字技术对服务业赋能,扩大就业“蓄水池”容量——

从工业化阶段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数字技术在消费和生产领域的渗透,不仅使得制造业服务化特征更加明显,还进一步更新了人们对服务业的认识,拓宽了服务业的范畴。与之相伴的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就业需求大大提升,服务业的就业“蓄水池”容量有望进一步扩大。

规范平台发展,以创业带就业——

平台连通消费和生产、融合线下和线上,不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催生更多的创业机遇。然而,这种相对原子化的创业模式往往具有不稳定性,议价能力较弱。因此,在规范平台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相关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

加快人力资本更新,形成与新产业新业态相匹配的新要素——

在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更新并不意味着重复性知识的“卷”,而要在学习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培养上发力。

显然,这并不是个体自身能完全解决的。尽管个体能选择流向人力资本积累和更新效率更高的部门,但加快人力资本更新更需要高等教育、技能培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

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城市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韧性和要素吸引力有助于拓展更大的就业空间。特别是,扩产的特斯拉、忙碌的骑手和充满活力的“小店经济”等,为探索不同业态下就业形态的共存、就业空间的扩张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脚注。

总之,就业是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劳动力市场各方都要调整预期,政府部门也要调整战略,顺势而为,协同发力,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引导资源流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养新要素。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协同开辟就业新空间
北漂女生爆改奶油风房东免一年租金 花...
eStar1-4爆冷WB,止步6强!易峥赛后采访...
莫埃兹·阿里(关于莫埃兹·阿里简述)
重磅!四川明确2025年起初中艺术成绩将...
金铲铲之战二周年送什么 金铲铲2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