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栏目首页 > 财报 >

千里寻根,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州,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遗存,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国家级非遗。2500年岁月沉淀出的昆曲、评弹和园林、苏绣,早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姑苏发布推出“此处最江南”人文线路系列专题,聚焦姑苏区“状元之旅”“穿越之旅”“非遗之旅”“寻根之旅”“碑刻之旅”“运河之旅”六大特色主题。挖掘古城文化,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文旅“旺”起来。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最擅雄”。熟悉苏州的人都知道,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位列“八门之首”,但在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很多江苏人的心中,阊门不仅仅是巍峨悠久的古城城门,更是他们祖祖辈辈口中的“根”。而这一切还得从“洪武赶散”说起。


(资料图)

洪武赶散:明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又称“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后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改元洪武,建立明朝,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的家产没收,责令全家迁徙到江淮一带垦荒屯田。

阊门由于临近京杭运河,是水路通行的重要码头,且周边寺庙众多、易于民众集结,因此相传是苏州移民启程离乡的地方。如今,在长江以北,一代代的移民后裔说自己“祖籍阊门”,阊门也成了他们的寻根圣地和精神家园。

阊门的前世今生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作为成千上万移民忘不掉的“故土印记”,阊门久负盛名,见证着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雄伟壮丽的阊门在明清时期成了富贵的代名词,周边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历经毁建的阊门在岁月蹁跹中重获新生,目送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守护着古城的一方土地。如今,阊门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等地共同被列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圣地,拥抱着每一位来此寻根的旅客。

北码头的新样貌

顺着阊门向北,“北码头”牌坊映入眼帘,作为曾经运输货物的要冲,北码头见证着船只南来北往、万商四海云集的旧时盛况。

它既是如今的寻根码头,也是特色纷呈的民国风情街。其中,“1929”和“1931”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分属于王、潘两家,各具特色,值得打卡留念。时至今日,北码头虽然改变了肩负的使命,但不变的是那份情怀与记忆。

阊门寻根纪念地

为了让成千上万的寻根旅者心有所托、行有所获,2009年阊门城楼下古运河畔修建了阊门寻根纪念地,设置“阊门寻根纪念碑”“朝宗阁”“相思树”“寻根驿站”等。

阊门寻根纪念碑立于码头岸边,后有碑记。“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风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碑上文字详细诉说着寻根历史,读来令人动容。不时有旅者驻足观览并拍照留念,脸上难掩欣喜。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快乐便是身有来处,心有归处。

纪念碑一侧,“思乡树”的石头跃然眼前。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旺盛生长的枝叶就像是当年四散各地的民众,叶落终须归根。寻根、归根,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繁荣长青的缘由。

朝宗阁大门前,地面上刻有99个各种字体写成的“根”字,寓意“九九归一”,表达着旅者寻根溯源的殷殷桑梓之情。“朝宗阁”的几组楹联和匾额营造了浓郁的寻根氛围,阁内有阊门寻根组图、《迁徙线路图》、姓氏图腾展板、大型磨漆画《洪武赶散图》等,娓娓诉说着姑苏移民的浓厚乡愁和厚重史迹。

洪武赶散 赶不散姑苏乡情

阊门寻根 永不忘祖籍血脉

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

悠悠阊门等候每一位寻根人

推荐路线: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千里寻根,此心安处是吾乡
第二轮价格战山雨欲来,理想汽车终端降...
中国锂电池动力十足
斥资1亿英镑!英国首相苏纳克计划购入数...
江苏常州:因地制宜放大乡村优势 农旅...
高温黄色预警!上海今夏的第19个高温日...